中國雕塑的起源與發展
日期:11/3/2016 2:36:15 PM 瀏覽次數:2381
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,雕塑幾乎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,石頭工具的出現不僅徹底的把人類與動物區分開,而且打制的石頭工具已經具有雕塑的特性。而真正意義的雕塑的出現是后來人類對形象的創造,這時的人們不是直接描述自然,而是表達他們的主觀概念和心中的想法。最早的雕塑是一位象征著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,它具有夸張的乳房、隆起的腹部和臀部的特點,這個形象的誕生是源于惡劣的生存環境。生存與繁殖是一個部落得以延續的關鍵,而女性的生育又是那么神秘而又神圣。這個形象的出現是史前人類對女性生育的崇拜表現,也是一種圖騰文化的雛形。
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,廣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藝術價值極高的青銅器藝術,表現了卓越的鑄造技術。這些青銅器形態豐滿,圖案復雜,裝飾性極強,并有一種強烈的動感。
秦兵馬俑是我國最早的紀念碑式的群雕,場面壯觀,氣勢磅礴。采用一種橫向式的布局,風格寫實,是中國陶藝史上的一個奇跡。
漢代的霍去病墓,也是我國早期的紀念碑式的雕塑。它的《馬踏匈奴》采用象征和因勢象形的手法,把繪畫同雕塑完美的結合在一起。漢像磚和漢畫像磚,在繪畫和雕塑相結合上也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,它內容豐富,形式古樸渾厚,造型生動。
兩漢后佛教傳入中國,四大石窟是我國佛教雕塑的杰出代表,即大同云岡、洛陽龍門、甘肅敦煌、天水麥積山。
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,當數隋唐時代的陵墓石雕、墓室俑像,以及石窟、寺廟雕像,如唐朝人民創造了“唐三彩”四川的樂山大佛。
隋唐以后,雕塑發展轉入低估,而繪畫得以發揚??傊?,這以后到清代,我國雕塑藝術在內容、題材方面開始落入世俗化。造型手法上由概括、簡練、堅實生動演變為松弛和纖細,轉入一種賞玩情趣。
“五四”新文化運動后,引進了西方新思潮,并有了一批留洋回國的雕塑家。從此我國傳統廟宇雕塑走向衰落,隨之而來的是西方雕塑的涌入。這一時期的雕塑主要以肖像為主,作品有“孫中山像”、“蔡元培像”等,為中國現在雕塑的發展尊定了基礎。
建國以后,我國的雕塑事業得到迅猛發展,主要是以劉開渠、滑田友、王已、曾竹韶、傅天成、張松鶴、肖傳玖、王丙召等人創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為代表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落成是中國現代雕塑的起點和里程碑。
50年代,由“魯美”師生設計制作的農展館前的“人民公社”兩座大型廣場雕塑,掀起了雕塑事業的第二個高潮。
60年代,雖然雕塑轉入低估,一味反對形式主義而強調學習蘇聯寫實手法。但也創作出一些好作品,它們是“四川美院”創作的“收租院”,“中央美院”、“魯美”創作的“農奴憤”等。
改革開放以后,迎來了文藝繁榮的春天,“百家爭鳴、百花齊放”促進了文藝事業的發展,許多城市大搞環境建設,大力發展城市雕塑,同時它們也起到了美化城市、陶冶情操、紀念和教育的作用,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,使中國雕塑藝術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,各種西方流派的傳入為我們開闊了眼界,從而沖擊了我國單一的現實主義藝術格局。
如今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往來頻繁,使我國的雕塑事業迅速發展,并與國際接軌,從而創作出形式多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意味的中國現代雕塑作品。